时间:2023-08-19 20:57:35
在持续下行探底并一度出现加速下滑态势之后,2022年末,房地产市场出现重大转折。特别是12月中旬以来,决策层连续表态:《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(2022-2035年)》明确提出“支持居民合理自住需求”;国务院副总理刘鹤明确“房地产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”;近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“稳定房地产市场”置于有效防范化解重大经济金融风险任务之下,并提出向新发展模式平稳过渡。2023年,可能是中国房地产市场极为特殊的一年。房地产政策会有两个底线——“保交楼”的民生底线,以及“不走老路”的风险底线。其中,四个领域的变化将成为明年房地产市场的发展转折的重要注脚。(庞无忌)
前瞻2023丨楼市极为特殊的一年,2023年能买房吗?刚好前段时间整理了2022年全国重点城市第三轮集中供地的成交情况:
从数据可以看出在完成的20个城市中有郑州、福州、厦门、广州这四个城市是100%国企和城投公司拿地,整个第三轮集中供地目前出让金额是4911亿元,其中国企和城投公司出了4297亿元,占比87.5%。全国前三轮集中供地成交金额相比去年下滑了28.66%,如果剔除城投公司拿地金额的话下滑应该会超过50%,相当于真实土地成交金额腰斩。
可以这样说传统的传统的房开模式已经走到尽头了,需要开启新的房地产市场模式。所谓的新模式在我看来只能是双轨制,房地产市场分为商品房市场和保障型住房市场,把这两个市场进行分离分别针对不同的群体和收入阶层。
一方面国家需要较低收入的群体继续缴纳进城税(只是税率可以适当降低)同时也需要通过房地产这个工具继续收高收入群体的累进改善税,通俗点就是既要收穷人的税(群体广)又要收富绅的税(税率高)才能通过房地产这个工具带动经济发展,这才是房地产行业作为支柱产业的真正含义。
既要收穷人的税,又要收富绅的税用经济学术语来说叫价格歧视,就是同样一种居住需求要创造两个东西来。通过保障性住房来满足低收入群体的居住需求,比如说共有产权房较低的土地出让金额相当于更低的进城税率,哪怕首付都付不起的穷人(文中的穷人都是相对意义而言的话语)也可以通过国企平台的租赁房收最低税率的进城税;而因为保障性住房给予了大家的最低居住兜底保障,商品房的价格就可以不受限制的提升,还可以各种手段通过豪宅、度假房、品质房、改善房来实现房屋的高溢价收中产和富人的改善税。
可能很多年轻人不知道,咱们中国人并不是一贯喜欢买房子的。
房地产商品化之前自不必说,要么农村自建房,要么城市等分房。商品房刚开始推出来的那段时间,各位可以问问年长的人,那个时候并没有全民买房,甚至出现了有很多人不愿意贷款买房,如果自己钱不够多就不买商品房。还有的人甚至分到房子都不买,就把指标转让给别人的,多的是。
所以,并不是大家从一开始都要砸锅卖铁买房子的。
后来为什么就变成了六个钱包背上30年贷款买房子了呢?
两件事情:
第一件事情,房价蹭蹭的上涨,如果你买了房,几年时间房产的增值比你干活挣的钱都多,反过来如果你没买房,几年时间相当于你白干了,都不够房子涨的钱多。这种情况下,那当然全民不顾一切的买房子。
第二件事情,学区房的深入人心。其实这不仅仅是学区房本身的问题,也是很多因素的叠加,既有做题家的路径依赖,也有城镇化后狼多肉少,同时也有信息不对称打破之后的因素。通俗的讲就是比以前卷得厉害得多。
所以我们现在看房地产,也不妨看看这两个因素改变了没有:
1、现在我国的房子还会像过去20年那样蹭蹭的往上涨吗?
恐怕很难了,那么只要房子不是持续不断的上涨,那么大家不顾一切的去买房的动力在哪里呢?
2、学区房依然还是很重要,但现在有2个变量,其一:越来越多的家长躺平了;其二: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不生孩子。
说点微观的,
买房很重要的一点是,你要想好将来你脱手的时候,接你盘的人,他的画像是什么?别信什么一套房子住到底,其实对很多人来说5-20年间肯定会换地方住的,所以一定要想好了,自己到时候怎么变现。
我一个朋友在某县城买了个房子,几年过去了没怎么涨,有次问我要不要装修下租出去免得闲置浪费,我说千万别,先不说出租率和回报、装修折旧这些问题,最直接的,再过个5年,这套房子在当地就是10年以上的房子了,在县城谁愿意花钱去买10年以上的老房子呢?现在脱手起码还可以算个次新房,拖得时间越久越见鬼。
小城市和大城市,大城市不同地段的房子完全是不同的估值逻辑,千万不要刻舟求剑,还在用过去无差别上涨的逻辑来套用现在。
怎么考虑接盘人的画像呢?几个方面:
1、你想象一下,到时候能掏出那么多钱的人,为啥要买你的房子而不买其他的房子;
2、你想象一下,到时候想买你房子的人为什么能掏的出那么多钱?
1和2的结合,举个例子,北京有一些非核心区域的老旧小区房子,比如5-6百万的,将来真正有钱的人肯定看不上这种房子对吧,而那些家庭条件一般又想留在北京的,好比首付300万,然后月供2万块,能如此负担的人肯定有,我相信会有不少,但有没有一种可能,这帮人也会想我砸锅卖铁自己和家人亲戚朋友300万积蓄,每个月2万块的月供30年,就住这么个非核心的破烂房子,图啥呢?
这就是为什么现在北京的房地产市场的大头是换房交易,而不是纯掏钱买,让你卖掉自己5-6百万的房子,再添点积蓄,再加点杠杆,上8百万的房子,这是可以考虑的。但是如果你现在手上真金白银的有800万现金,让你去北京买个房子,你也会想想,图啥呢,这800万干啥不好?
过去是因为房价在暴涨,所以现金不如资产保值。现在可不一样了,你每个月掏1万块左右的房租,在北京就可以租到市值800万的房子,一年不过12万而已,20年也不过240万,距离你手持800万还远着呢,而且你的800万是可以有收益的。3个点一年就是24万,付完房租还剩下12万,对了800万本金还一分未动呢。
当然,有的人说房租会涨,但我告诉你北京的房租这些年已经涨得很慢了,而随着我国GDP增速放缓,北京人口流出,你觉得以后北京的房租有多大概率会暴涨呢?
我不是说手持800万现金和用这钱去买房子哪个就一定是对的,我是告诉你,今时今日,手持800万现金的人一定不会像过去那样毫不犹豫的去买房,那他为什么犹豫了呢?
扯远了,记住前面说的,你当然可以买房子,但是,你最好提前想清楚,未来你准备变现脱手的时候,买家的画像是什么?
过去,很多人缺的是首付,现在很多人虽然首付也缺,但是更缺乏的是还30年月供的勇气。
有很多在体制外打拼的朋友、同学都在赌上全部的力量去完成35岁之前还清房贷的重任。
为什么?因为国内的房贷利率太高了,现在看似能还得起仅仅是因为自己足够年轻,尚有一份工作,未来降薪或者失业的不确定性都很大,背负月供的勇气也是信心的一种体现。
有很多人根本不敢去想自己41岁、48岁、52岁、59岁、63岁的时候,自己的工作是什么样的,还有没有工作,带着这份恐惧去拼命的赚钱攒钱,有余力就提前还款。
我觉得过去的政策很像枪战类游戏中的"人体描边大师"所为:
1.完美避开为民众尤其是中下层民众直接增加财富,他们不敢去背负贷款,缺乏信心,在顶层通胀的同时,底层通缩愈发严重。
2.完美避开为解决优化利率上浮民众尤其是严重上浮的民众,重新认定利率上浮部分,这导致这个群体大规模集中挂牌出售,或者换房或者拿现金,他们知道还在还6.1%、6.4%的房贷这太不聪明了,风险也太大了。
3.完美避开允许楼市按照经济客观规律自主降价销售的商业行为,各地都有明暗的止跌令。
那么我们就见到的非常诡异的现象,不允许房价大跌,那么目前很多城市的房子依然较高,不给中下层增加财富(信心),大家不会再拿自己的未来30年去赌,不解决上浮利率问题,大量利率上浮群体挂牌卖房加重楼市的踩踏效应。
目前的政策实在是让人啼笑皆非,主要还是围绕降首付比例和降首套房利率,这两种手段分别代表两种潜台词:
1.降首付比例,坚决不让房产总价降低,换而言之不让地方和开发商吃亏,但是极尽全力给你降低买房门槛,按照目前的形式即使是0首付也没几个人敢出手。
2。降首套房利率,从某种程度让银行少赚一点而已,凡是背负房贷的人都要继续向银行缴纳高昂的利息。但是结合1中的降低首付比例,银行也没有少赚多少。
这一套组合拳,我只看到了"风险转嫁给购房者"。
因此,2023年最值得关注的大戏就是地方财政和地方债,真别再说内债不是债了,因为左手倒右手本身现在也颇具戏剧性,地方与银行的博弈也会成为新看点,地方的编制规模和财政供养更是"一出好戏",不过我个人之前的回答说过,你先别光顾着看,如果条件允许,带上家人去财政状况较好、就业机会更多的北上等一线定居生活、再不济北上广深南苏杭,再那之后再看戏,在此之前你起码要把你家乡的房子先换成现金先.....
老规矩,地产类回答必附"我还是喜欢桀骜不驯的你.jpg"
疫情放开后,搞经济,就成了全社会的主线任务。
说到搞经济,几乎所有的人都会把话题聚焦到如何恢复房地产投资,如何刺激内需消费……
但刺激内需有个难以突破的瓶颈——老百姓没钱!
千万不要以为银行存款大幅上升,是老百姓有钱但不愿意花,其实那只是少部分人有钱,大多数老百姓是没钱的。
这是一个显而易见的常识问题,不可能说你经历了三年疫情,又是降薪又是裁员的,小微企业的生意还总断断续续……大家的收入都在减少,甚至是坐吃山空,存款还会变多吧?
只可能是原先那部分有投资需求的富人,由于看不到增长预期,而把资金回笼,换成了存款。
另一个常识就是——并不是人多,消费市场就大。而是拥有消费能力的中产足够多,市场才大。
清朝有4亿人,市场大吗?事实是绝大多数清朝百姓都缺乏工资收入,没法形成购买力,所以列强无法对清朝进行商品倾销,最终还要靠鸦片来打开贸易。
总之,底层工资太低,城市中产的负债又太高,是内需搞不起来的最主要原因。
从路径依赖角度讲,拉房地产是最得心应手的招数,现在不是又说房地产是支柱么?
是不是支柱我懒得去争论,一个必须要强调的事实是——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,是靠搞房地产发展起来的,反而那些曾经过度依赖地产的经济体,比如日本、美国、hk,都遭受过巨大的挫折。
之所以说地产是支柱,主要还是因为地方上离开了地产,就搞不来财政,也搞不来流动性。
但是地产经济是会玩到头的,因为你再怎么长袖善舞,就算把地产玩出花来,它也只是个工具,其财政功能和货币功能的实现,最终的最终,都是以增加居民负债为手段来落地的,所以一旦居民负债到头,地产也就玩到头了。
怎么判断居民负债到头了呢?
一看杠杆率水平,二看负债意愿,三看收入涨幅。
如果杠杆率水平超过70%,负债意愿趋于躺平,银行有钱都放不出来,收入别说增长了,不下降不就不错了……那我们就说——居民负债到头了,地产也丧失了其原有的债务创造能力。
这里有两个明显的信号,一是M2增速飞起,却始终拉不动低迷的房地产。
这搁以前能想象么?以前,M2但凡超过10%,股市楼市都会一片兴旺,而现在,货币增发了很多,但很快又流回银行,并没有在资本市场和消费市场形成流通,所以既没有资产的通胀,也没有消费的通胀,其中的详细逻辑,请参考下面这篇文章:
「?全世界都通胀,就你不通胀,到底是好事还是坏事?/叶泊枫」知乎 - 点击阅读另一个信号就是拍地收入的大幅度下滑。
本话题下的其他答主已经给出了详细的数据——三轮拍地下来,如果扣掉城投拿地的话,很多城市的土地收入相对去年基本是腰斩的,那么请问财政怎么办?
那些每年都必需的刚性支出,如公编人员的工资,社保、养老金等等,从哪里来?
就算是发债,也要有可靠的现金流以构成抵押资产的支撑吧?
以前的进城税是可靠现金流,但现在变得不可靠了,就只能开征房地产税了。
从历史经验看,社会并不总是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,它更倾向于滑向阻力最小的方向,也就是说,只有把老路走到头走到死,才能真正终结路径依赖,所以我们会在2023年看到那最后一哆嗦,即取消限购、降首付、降利率、买房送户口……然后就会掉头,换个姿势发挥房地产的财政功能——征收房地产税。
或许没那么快落地,但我们会很快看到这个趋势跟苗头。
综上,买房的先不要急,至少要等三大靴子落地:
一是美联储加息周期结束;
二就是上面提到的——房地产税落地;
三是人口负增长的利空完全price in。
因为这三个靴子都是明牌,所以会在这两到三年内逐渐被吸收到资产的交易体系当中,而对价格形成冲击。
多特殊?会比2024年还特殊吗?